南京元宵節(jié)習(xí)俗
吃湯圓
吃“湯圓”是元宵節(jié)的一項重要習(xí)俗。湯圓,又名“湯團”、“元宵”。吃湯圓的風俗始于宋代,當時的湯圓稱“浮圓子”,亦稱“湯圓子”、“乳糖圓子”、“湯丸”、“湯團”,生意人則美其名日:“元寶”。宋元元初時,湯圓已成為元宵節(jié)的應(yīng)節(jié)食品,所以人們又稱它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元宵依餡論,分有餡和無餡兩種,有餡元宵又有咸、甜、葷、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機制和竹匾水滾等諸種;按粉制區(qū)別,則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燈謎
玩燈是元宵節(jié)的一個重要項目。燈謎是元宵燈節(jié)派生出來的一種文字游戲,也叫燈虎。將謎面貼在花燈上供人猜射,謎底多著眼于文字意義,并有謎格24種,常用的有卷簾、秋千、求鳳等格,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
明清兩代,南京元宵燈會有玩龍燈和掛紗燈之俗。玩龍燈不但老百姓玩,軍人也玩,長度也為他處所不及,短的十余丈,長的百余節(jié),玩起來多則上百人。紗燈有楮練紗帛,而且有名人在上面作畫,愈是高手價值愈高。商家屆時也在店前舉辦猜燈謎活動,吸引眾多游客,猜中者即獎所售物品。有一種由南京人首創(chuàng)的“走馬燈”,外罩燈籠,內(nèi)點蠟燭,利用空氣熱脹上升的原理,帶動燈面轉(zhuǎn)動,燈面上畫著各種姿勢的駿馬疾馳,宛如萬馬奔騰。英國學(xué)者李約瑟稱之為中國古代人的一項發(fā)明。
龍燈氣勢磅礴,紗燈精美絕倫,五光十色,萬象爭輝,引得長居逗客傾城出,歡歌笑語動地來,“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近幾十年來夫子廟元宵燈會越辦越紅火,利用新工藝、新材料,聲光電控,五花八門,維妙維肖,斑斕奪目。燈會自春節(jié)起,為期一月。期間,每天吸引四方游客達二三十萬人之多。
東北滿族元宵節(jié)的習(xí)俗
元夕占卜
滿族人家卜水旱占豐歉的形式有兩種,一是泡黃豆。元夕取秫秸一節(jié)劈開,內(nèi)裝黃豆十二粒,自排順序,仍兩合夾豆,以線來束縛置水缸中,十六晨取出,視豆粒羸瘦豐盈來卜十二月水旱。二是蒸面燈。將黃豆面捏成油燈狀,捏成后放入鍋里蒸熟,揭鍋時依每個月燈碗的干濕、水多少來預(yù)測各個月份的寒暖、旱澇。
打畫墨兒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滿族人家流行一種往親族臉上抹黑的風俗,稱之為“打畫墨兒”。滿族的規(guī)矩最多,做媳婦的不但在公婆等長輩面前得規(guī)規(guī)矩矩的,就是對大伯子也得畢恭畢敬。可是每到農(nóng)歷正月十五、十六這兩天,就打破了常規(guī)。兄弟媳婦與大伯子可以互相打畫墨兒,叔嫂之間那就更沒啥忌諱了。甚至可以不拘輩數(shù)去和叔公打畫墨兒。打畫墨兒這一做法,起先是滿族對錯誤者的一種懲罰,一個人若是違背了族規(guī),就用鍋底灰抹黑了臉,叫他到大街示眾,表示他已沒臉見人了。后來打畫墨兒就成為平安、吉祥的象征。
擺秧歌陣
繞場穿花,姿態(tài)靈活的跑旱船與踩高蹺豐富了東北大秧歌。秧歌起源于稻作生產(chǎn),東北秧歌傳統(tǒng)演出程序是先拜廟,后拜門,再走街。踩秧歌以走大場為主,名曰走陣,秧歌領(lǐng)隊多穿旗袍,頭戴紅纓涼帽,身穿馬褂紅袍,有天門八卦陣、地門八卦陣、葫蘆陣、六合陣,動作奔放,舞姿優(yōu)美,表現(xiàn)滿族八旗官兵征戰(zhàn)與狩獵場面,顯示了東北人民古樸粗獷、豪邁的民族氣質(zhì)和崇尚武功的民族精神。
跳笊籬姑姑舞
狂歡之夜,笊籬姑姑(一種舞蹈,產(chǎn)生于滿族的一個民間傳說)也上街。一把竹編笊籬,在凸面上糊白紙,在紙上畫出姑娘的臉,涂胭脂,扎彩巾,戴絨花,即為笊籬姑姑,選一聰明、伶俐 、漂亮、不說謊的十三四歲少女,打扮得花枝招展,手捧“笊籬姑姑”,走進人群。笊籬姑姑正史少有記載,傳說原為一村姑,一日在河邊洗菜,曾將笊籬拴上紅繩,作為小船,渡送了被明軍追趕的清太祖努爾哈赤,被滿族奉為女神。人們以歌舞形式,表達對她的崇敬與紀念。笊籬姑姑舞,深刻地描繪了滿族傳統(tǒng)的交通、歲時節(jié)日、文藝娛樂、民族歷史及信仰祭祀等民俗世相,翔實地再現(xiàn)了滿族民俗文化的多層面。
廈門的元宵節(jié)習(xí)俗
上元是三官大帝中上元賜福天宮紫微大帝的生日。每年正月十五日,廈門的百姓都要向天宮祈福,家家戶戶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紙錢等供在桌上,向天宮神燒香祭拜,并且占卜卦,預(yù)測一年的福禍兇咎,祭酒之后燒金紙,而后完成祭儀、撤供等儀式。元宵節(jié)民間從十三日到十七日為止的五天里,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點綴著美麗的花燈。
中山公園、寺廟或工人文化宮等公共場所舉辦舞龍、舞獅、踩高蹺、跑旱船、放煙火、迎紫姑、猜燈謎、吃湯圓等賀節(jié)活動。晚上,晶瑩剔透的宮燈、走馬燈、寶蓮燈、荷花燈、象形燈流光溢彩,水池上,燈船搖曳;盛裝的少女和兒童跳起歡騰熱烈的花燈舞;高院隊舉行場面壯觀的踩街活動;南樂團演員們演唱南音古樂。街上供應(yīng)制作好的湯圓,其大小和龍眼差不多。閩南民歌《賣湯圓》中唱道:“賣湯圓,賣湯圓,元宵的湯圓圓又圓”,正是閩南一帶人民“元宵吃湯圓”的真實寫照。
廈門的燈市自正月初九“天公生”后就開始熱鬧起來,買燈、看燈、送燈的男女老少此來彼往,絡(luò)繹不絕。到了上元之夜,戶戶張燈結(jié)彩,其中“走馬燈”是最受男女老少歡迎的!白唏R燈”里外兩層,動靜結(jié)合,里層呈圓筒形,精雕鏤空,上面繪有神話傳說、歷夢故事、舞龍奔馬等圖案。上有風車轉(zhuǎn),中有支柱,下為一針,旁點蠟燭或油燈,靠熱氣流料動風車旋轉(zhuǎn),使內(nèi)層圖案循環(huán)轉(zhuǎn)動,其影投向不動的外層,生動活潑,富有動感。上元夜除了分散小型的花燈外,還有疊燈為山的鰲山燈等大型燈會。
廈門有元宵節(jié)“送燈添丁”和“鉆燈腳求子”的信俗。已婚未育的婦女,為祈求添丁,到街上、祠廟、鰲山燈棚底下,鉆進鉆出,稱“鉆燈腳”。未婚婦女有“聽香”的信俗。即在元宵夜深人靜時,先在神像前上燭燒香,跪拜占卜,朝“擲笠”所指的方向走去,把聽到別人說的第一句話作為預(yù)兆選婿的條件或婚事的成敗。所以一般父母都要叮呼囑咐自己的孩子,當夜要多說吉祥話,讓人得到好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