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節(jié)的來歷簡介【精華篇】

思而思學網(wǎng)

乞巧節(jié)的來歷

它的的來歷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的淵源可能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如《詩經(jīng)?大東》:“跤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牽牛,不認服箱!边有明代羅頎《物源》曰:“楚懷王初置七夕!辈贿^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并無后面的故事。直到漢代,其細節(jié)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lián)系起來,并且正式成為屬于婦女的節(jié)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庇秩纭段骶╇s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

乞巧節(jié)的習俗

七姐會

姑娘們湊錢集資組成“七姐會”,七夕前三四個月,“七姐會”就開始籌備過節(jié)所需要的用品。姑娘們用彩紙、米粒、芝麻、瓜籽等材料制作成微型花朵、器皿、人物等各種精美細致的小工藝品。到了農(nóng)歷六月,還將谷種、綠豆放入瓷碗浸泡發(fā)芽,制作成作“拜仙禾”和“拜神菜”,供“擺七娘”用。

擺七娘

七月初六晚上,姑娘們各自在家門前或廳堂中擺設八仙桌,插上香燭,點起最好的檀香,將親手制作的手工藝品配上古董珍玩、鮮花時果和胭脂紅粉一起擺設陳列,供人參觀欣賞,這就是“擺七娘”。

睇七娘

從七月初六開始一連三晚,本地或四鄉(xiāng)群眾便前往姑娘們家里參觀姑娘們的手藝,名曰:“睇七娘”。哪家“睇七娘”的人越多,哪家的姑娘就越體面。香霧繚繞中,男士們認真窺視各位姑娘的一舉一動,有中意的便在日后托媒人去說親。

拜仙

初六至初七一連兩晚,姑娘們靚妝艷服,焚香點燭,遙對星空跪拜,這便是“迎仙”。自三至五更,連拜七次,向織女祈求幸福美滿,稱為“拜仙”。

乞巧

拜仙后,姑娘們手執(zhí)彩線登上繡樓,對著月光將絲線穿過針孔,名曰:“乞巧”。連穿七枚孔者叫得巧,否則叫輸巧。少女們在稀星朗月下,穿針引線暗卜未來。

在民間乞巧節(jié)這天很多單身男女都會相互贈送禮物,而且在乞巧節(jié)這天告白的成功率往往是很高的哦。以上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內容“乞巧節(jié)的來歷及習俗”。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