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范文精選

思而思學網(wǎng)

對于“仁”,孔子在《論語》中并沒有專門給它下一個定義,而是采取“能近取譬”的方法,依據(jù)具體的情況,向?qū)W生闡釋“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孔子仁的思想的論文,歡迎閱讀。

一、孔子的身世、所處的時代背景與“仁”

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所處的社會,是動蕩的社會;所處的時代,是變革的時代”,諸侯間爭戰(zhàn)頻繁,秩序混亂,禮壞樂崩,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顏淵》)。在春秋社會動亂中,魯國誠然也出現(xiàn)了禮壞樂崩,但由于禮樂傳統(tǒng)深厚,周禮得以保存下來,當時就有人發(fā)出了“周禮僅在魯矣”(《左傳昭公二年》)的感嘆。雖然孔子是沒落的殷商苗裔,身份卑微,是“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自己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罕》),但由于他自童年起就受到了禮樂文化的熏陶,青年時勤奮地學習禮樂知識和技藝,成年后又做過多年以相禮治喪為謀生手段的儒。所以孔子非常有教養(yǎng),精通禮樂:“夏禮,吾能言之……殷禮,吾能言之”(《八佾》),“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鑒于當時社會的黑暗動亂,又憑著他對周禮的向往,孔子立志要救世,恢復周禮。他之所以有這樣的志向抱負,“正在于他一落地就與貧賤為伍,與艱辛做伴。他以極平常的心感悟無常的人生”。[5]他遭受過許多苦難,所以更渴望安定一統(tǒng)的社會。這在《憲問》中有所體現(xiàn):“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人”,“管仲相環(huán)拱,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梢娍鬃铀澩氖且豢锾煜,重視的是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因此他要恢復周禮,主張禮治。

如何才能恢復周禮?孔子將其訴諸人的內(nèi)心,渴望喚起人們內(nèi)心的自覺性,這就是“仁”。孔子力圖使人們通過內(nèi)心“仁”的修養(yǎng)而達到“禮”,實現(xiàn)其政治理想?鬃釉f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所以唯有這種內(nèi)心的修養(yǎng)――仁是全方位的,才有可能建立起完整的人格,才能擔當?shù)闷鸹謴椭芏Y的重任。

二、《論語》中“仁”的具體內(nèi)涵

首先,“仁”是一種自覺性?鬃诱f:“求仁而得仁。”(《述而》)“我欲仁,斯仁至矣!保ā妒龆罚盀槿视杉,而由人乎哉?”(《顏淵》)只有達到內(nèi)心的自覺才能夠得到“仁”,所以孔子很欣賞顏回:“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保ā队阂病罚┲挥袃(nèi)心達到了自覺的狀態(tài),才能做到“三月不違仁”,才能“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

其次,“仁”之本為“孝悌”。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學而》)子曰:“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泰伯》)進而,“仁”在“孝悌”的基礎上升華為“泛愛眾”。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保ā秾W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额仠Y》)“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保ā额仠Y》)只有從親屬血緣關系擴散為泛血緣關系的博愛, 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愛,“仁”的“愛人”含義也是從這一方面來講的。

再次,“仁”包含著恭、寬、信、敏、惠等品格!翱鬃釉唬骸苄形逭哂谔煜聻槿室!垎栔!唬骸А、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保ā蛾栘洝罚┕Ь、寬厚、真誠、勤敏、慈惠是仁者的必備品格。子曰:“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子路》)這是恭敬、衷心誠意的體現(xiàn)。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雍也》)“仁者安仁!保ā独锶省罚┻@是“仁”安于事理、厚重不遷、從容的表現(xiàn)。子曰:“鄉(xiāng)愿,德之賊也!保ā蛾栘洝罚┛鬃訉⒛欠N好好先生稱之為賊,可見他多么痛恨虛偽,提倡真誠。此外,“仁者必有勇”(《憲問》),仁者并不懦弱,還需要勇敢。

最后,“仁”還包含著實踐的內(nèi)涵?鬃硬⒉毁澩砻嫔、形式上的“仁”,他主張將“仁”付諸實際。《學而》及《陽貨》篇都有“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僅僅花言巧語,對人以偽善的面貌,“仁德”是不會多的。從孔子在《公冶長》中對“雍也仁而不佞”的回答“焉用佞?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也可看出孔子并不贊同巧言令色、夸夸其談,而主張穩(wěn)重、真實,把仁付諸行動。子曰:“克己復禮為仁。”此話直接表明孔子主張克制自己,恢復周禮,用行動來踐仁。

然而從《論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踐仁是非常困難艱苦的過程,“仁”是很難達到的:“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保ā队阂病罚┤收咭(jīng)過苦難,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成仁!保ā缎l(wèi)靈公》)成仁有時還需要犧牲生命,這也就印證了“仁者必有勇”的說法。當時種種社會現(xiàn)象也說明了踐仁之難:“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保ā蹲勇贰罚┩跽吲d起,實行仁政需要三十年,將仁實行于天下何其困難!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保ā缎l(wèi)靈公》)可見孔子對于當時社會的失望,天下無道,也從側(cè)面反映出踐仁之難。

踐仁之所以難就在于“仁”乃“本心之全德”,要想達到它是非常困難的。正由于踐“仁”之難,所以孔子從日常生活中“近取譬”,對其弟子因材施教,引導他們學習,進而一步步接近且達到“仁”,從而實現(xiàn)其恢復周禮的政治理想。

綜上,孔子“仁”的思想的提出與當時動亂的時代背景,孔子的身世遭遇及自身良好的禮樂修養(yǎng),恢復周禮、一匡天下的理想抱負有關。唯有包含自覺性、孝悌、愛人、恭、寬、信、敏、惠等品格及勇于實踐之豐富內(nèi)涵的“仁”,唯有“全德”之“仁”,才是孔子真正提倡的“仁”。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