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演講為什么被封殺,央視為什么封殺柴靜原因揭秘
央視柴靜為何被封殺 央視前主播柴靜被捕 央視記者柴靜丑聞圖
據《南都娛樂周刊》微博新聞,柴靜自《看見》一書年夜火后一向芳蹤渺然,近日南都記者終于再次看見了柴靜,她已從柴女神釀成了柴媽媽,生下一女寶,與家人一路返回北京。而在南都最新曝光的封面上還寫有柴靜美國產女,抱女回國全家表態(tài)的字樣。
據早前報道,柴靜已經成婚,老公趙嘉為著名攝影師,兩人在北京三環(huán)一通俗公寓棲身。趙嘉是北京人,四十歲擺布,年夜學結業(yè)后曾到西躲工作了好幾年,回北京后趙嘉在央視部屬的一家公司擔負首席財務官,同時持續(xù)從事攝影的研討和創(chuàng)作。央視柴靜和老公照片:南都娛樂周刊微博原文:柴靜自述央視十年工作過程的新書眼下賣得可說是如火如荼,全國簽售演講,風頭一時無兩,而同時成為熱門讓浩繁粉絲關懷的還有她低調的戀情,往年末收集一度風傳其真命皇帝是某作家,本刊記者顛末數日跟蹤訪問,終于揭開她新婚丈夫的答案。隨微博還附上了將要出刊的雜志封面,從封面可以看出,柴靜被拍到和一位穿紅衣的男士在車尾部疑似放行李,而南都娛樂周刊也爆料稱柴靜老公為著名攝影師,住在三環(huán)外的公寓里。
元旦前某天晚上,南都娛樂記者在機場撞見柴靜,當天柴靜身著灰色呢子年夜衣獨自一人走出閘口,幾分鐘后一輛老式吉普車將柴靜接走,而司機則是一位穿戴紅色外衣的男士。汽車一路駛到向陽公寓四周的一處室第公寓,兩人下車并肩走進公寓,二人關系不言自明。而南都記者隨后幾天的跟拍中更斷定了二人的情人關系。
男友身份揭曉 傳二人已婚
據懂得柴靜男友名叫趙嘉,是國內一位著名攝影師,而從網上的材料顯示趙嘉曾擔負過爬山和攀巖的特項旅游領導、爬山年夜本營聯(lián)絡官、國內一家年夜型網站的欄目負責人、某互聯(lián)網投資公司的中國區(qū)副總裁、一家電視媒體的首席運營官、出過書寫過專欄,隨后開端攝影生活。曾與趙嘉合作過的攝影師流露趙嘉是北京人,四十歲擺布,年夜學結業(yè)后曾在西躲工作幾年,在西躲時代與德國開麥拉構合作拍攝了大批的西躲題材的攝影作品。該知戀人稱趙嘉性情外向隨和,待人熱忱,分緣不錯。待問到趙嘉與柴靜的戀情時該人士則稱這是趙嘉私事,不便利流露。
而一位出書商流露柴靜已經成婚,往年出版時代剛與老公度完蜜月,并稱柴靜的老公是一名攝影師,如記者獲守信息屬實更名與柴靜成婚的攝影師就是趙嘉。
柴靜2001年進進央視,可是他的男友名叫蘇群,是《體壇周報》的王牌記者,有名籃球評論員,此刻是《籃球前鋒報》的總編。據曾在《體壇周報》工作過的人流露,那時二人的戀情在體壇無人不知。據悉蘇群與柴靜在年夜學時期就相好,二人分別年夜約是在2001年年末或2002年頭。央視柴靜為何被封殺:
原文:GAD.cc
沒有封殺的題目,柴靜是去職了,下面看相干的報道。騰訊娛樂訊(文/雙娛記)10月13日,網曝央視有名記者、主持人柴靜已從央視低調去職,記者第一時光接洽央視總編室張師長教師,他表現對柴靜告退一時并不知情。而央視另一位內部人告知記者:簡直好久沒在臺里看到過柴靜。記者在柴靜獨一主持的欄目《央視看見》官網查證,往年7月后柴靜采訪再未更新。 之前,外界多以柴靜懷孕生子來說明她為何淡出熒屏,年夜半年也并未看到任何柴靜的工具。日前,有網曝稱柴靜已經從央視去職,并傳言是因為央視這兩年開端成長娛樂,停失落了評論性節(jié)目《央視看見》,從而導致柴靜有分開之意,在2013年提出去職,往年7月《看見》停播。
記者致電央視總編室張師長教師求證此事,他表現,柴靜附屬評論部,具體的任職新聞他并不知情。記者試圖接洽消息評論部未果,但從央視內部人處獲悉,央視內部并未頒布柴靜告退的新聞,但簡直好久未在臺里看到過她。體系體例的原因,就算她真去職,也沒有人便利說,我們作為傍觀者更不便利宣布談吐。但她主持的《看見》停播是事實,也并未傳聞她再主持央視此外節(jié)目。據記者察看,依照央視以往的做法,告退的新聞央視一般不會自動出頭具名闡明。
邱啟明:《看見》讓位娛樂
柴靜自2001年進進中心電視臺后,先后在《時空連線》《消息查詢拜訪》《24小時》《面臨面》等欄目擔負主持人與記者。10多年的時光里,她先后介入了非典、汶川地動、兩會、北京奧運,華南虎照等重年夜消息事務的報道。2011年8月7日,她與邱啟明錯誤主持周末版《看見》,采訪藥家鑫案,臺灣老兵,姚晨,周星馳等節(jié)目廣為傳布,《看見》亦成為柴靜主持生活中一檔有標記性的節(jié)目。
對于此次曝出的去職一事,柴靜本人今朝暫未進行回應。而其原同事,在《看見》中有過合作的主持人邱啟明曾在3月5號發(fā)微博,談到某消息事務時盼望柴靜往采訪,可是惋惜,《央視看見》讓位娛樂,早已不翼而飛。
柴靜從央視離職后的去向一度被關注和熱議。今天,柴靜的新作??大型空氣污染深度公益調查《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首發(fā),柴靜也現身接受媒體專訪。她透露,促使她展開調查的原因是,沒出世的女兒便患有腫瘤,從一出生就接受手術,“在照顧她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
《穹頂之下》全片103分鐘,柴靜走訪多個污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并多國實地拍攝治污經驗。這次關于霧霾的調查,被認為“是非機構、非記者所做的信源最權威、信息最立體、視野最開闊、手段最豐富、最有行動感的霧霾調查”。在此前的交流現場,柴靜綜合運用當眾演講、現場演示、視頻展示和網絡傳播這四大手段,剖析了給中國帶來嚴重大氣污染的燃煤和燃油存在的四大問題。
柴靜講演現場
為了完成這個難度不小的調查,柴靜奔波于中國、美國、英國,還親自上手和同伴一起拍攝、編輯視頻,更為關鍵的是這次調查花的都是她自己的錢。告別央視后,選擇這一題材讓眾人驚詫,談及初衷,柴靜說:“這不是一個計劃中的作品,當時因為孩子生病,我辭職后打算用相當的一段時間陪伴她,照顧她,所以謝絕了一切工作邀請。照顧她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
“這是我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惫_演講中,柴靜還首次爆出,她沒出世的女兒患有腫瘤,從一出生就接受手術,目前已經痊愈。但害怕女兒有一天會問“什么是藍天”、“為什么老把我關在家里”,因而啟動了霧霾調查。柴靜稱,自己懷孕前從不戴口罩,女兒出生后每遭遇霧霾天卻連孩子笑一下都擔心吸進太多PM2.5,她擔心孩子生活在污染的空氣中,輸在起跑線上。
視頻截圖
中國新聞網
#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數據統(tǒng)計】據@數據化管理 統(tǒng)計:截至今天早9:00,➊騰訊播放7426萬次,頂4316,踩56;➋樂視播放1063萬;➌優(yōu)酷播放1006萬;➍搜狐播放203萬;➎愛奇藝109萬;➏鳳凰播放69萬;➐土豆播放63萬;➑合計播放9939萬。
人去做什么,是因為心底有愛惜
這是我和霧霾的私人恩怨
我不滿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諉,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在此生。
自離職央視后,沉寂許久的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昨日攜個人視頻新作 《穹頂之下》宣告歸來,并在短時間內引起廣泛關注。
記者了解到,這部時長達103分鐘55秒的視頻聚焦時下熱點的霧霾問題,片中,繼續(xù)柴靜的深度調查風格,用將近一年的時間深度解析了霧霾的生成原因和解決之道。她也首度透露當時辭職的原因是由于女兒在其懷孕期間就被診斷患有良性腫瘤,自己才辭職專程陪伴女兒。她表示,職業(yè)訓練和母親本能都讓她覺得應該回答這些問題:霧霾是什么?從哪兒來?該怎么辦?“以PM2.5之微小,人眼無法看到,這是一場看不見敵人的戰(zhàn)爭!
1 關注霧霾 出于職業(yè)訓練和母親本能
自去年初被曝生下女兒到去年10月證實離職央視,柴靜的動向一直頗受公眾關注。當時晨報就通過柴靜前同事邱啟明確認到,柴靜在2013年底《看見》欄目停播后,便已離開央視,主要工作就是在家照顧女兒。
不過,柴靜本人此前卻一直沒有對這次離職作過公開回應,直到昨日《穹頂之下》播出后,她才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透露,辭職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孩子生病。她在辭職后打算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陪伴她、照顧她,所以謝絕了一切工作邀請。在《穹頂之下》的開頭,她也用回憶的形式,回顧了懷孕時的經歷,“聽到她(女兒)心跳的一瞬間,對她沒有別的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診斷為良性腫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術!倍谧雎樽硎中g之前,醫(yī)生曾對柴靜說要做好心理準備,稱這么小年紀做全身麻醉有可能就醒不過來了。柴靜在片中稱,孩子出生后,自己還來不及抱她一下,便被抱走了。當而她再見到女兒的時候,女兒還在昏迷中。但醫(yī)生說手術很成功,只是因為女兒太胖,麻醉的時候扎了很多針眼才找到靜脈。柴靜感慨,“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后來辭職,陪伴她照顧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健康就好。”
事實上,在《穹頂之下》中,柴靜完全是用一個母親的身份切入到霧霾問題中。她表示,制作這一公益視頻的一大動機,就是源于在照顧女兒的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整個生活都被它影響了,“加上全社會對空氣污染的問題也越來越關心,職業(yè)訓練和母親本能都讓我覺得應該回答這些問題:霧霾是什么?從哪兒來?該怎么辦?所以就做了這個調查。”
看來兩會前的媒體注意力都將被柴靜吸引。時隔一年,她帶著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復出,視頻推出當天就在優(yōu)酷獲得600萬次播放量,24小時全網播放量近億。春節(jié)前夕博士生回鄉(xiāng)記錄引發(fā)的鄉(xiāng)愁終究抵不上市民對霧霾的愁怨,春節(jié)之后的duang和裙色之爭則更像是網絡人氣的熱身和鋪墊,F在,大家抬起頭來看柴靜。
柴靜宣稱自掏腰包100萬拍攝霧霾紀錄片,這并不出人意料。她一直熱心環(huán)保,曾經虔誠地閱讀環(huán)保圣經《寂靜的春天》。霧霾對于她確實是心向往之的主題。
在節(jié)目中,柴靜為所有觀眾講解了在過去的一年中,她所“看見”的一切:在霧霾中生活一天,一個白色的采樣儀變?yōu)楹谏瑥闹袡z測出來15種致癌物質;隨環(huán)保部門在中國大氣污染嚴重地區(qū)以無人機巡航,深入非法排污工廠,揭開鮮為人知的“褐煤”對污染的巨大影響。她還深夜來到北京的延慶,調查柴油車排放不達標并大面積造假現狀;回故鄉(xiāng)尋找十年前山西污染節(jié)目當事人,探尋能源結構背后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之路,抨擊體制問題帶來的嚴重危害,拜訪中國能源領域權威人士,探索未來能源體制改革方向,提出告別煤炭時代進入油氣時代……
柴靜在視頻開篇用親生孩子故事起興,孩子出生就患良性腫瘤要動手術,全麻。出院時候身為媽媽的柴靜才感覺霧霾那么嚴重,想要用手帕擋著嬰兒鼻子,但這會讓寶寶哭泣。柴靜說這是她和霧霾的“私人恩怨”。
柴靜沒有說孩子是因為霧霾患上腫瘤。但是,作為資深媒體人,她不會想不到媒體將會怎樣利用“私人恩怨”的噱頭。果然,以騰訊新聞為代表,標題《柴靜自費百萬拍霧霾紀錄片初衷因女兒未出世患腫瘤》立刻就將兩件事情鎖定在一起,引發(fā)普通中產讀者巨大的同情和焦慮。
《穹頂之下》在互聯(lián)網上產生了爆炸性影響。
首先當然是如約而至的一片贊美聲。
最直接的朋友圈反應是:比起和香港人吵架,這才是重要的事情,我們該為霧霾治理做點什么了,買空氣進化器沒用,我們要拿出行動。這是經常激蕩于虛擬空間的“公民行動精神”。
知乎上的環(huán)境系男生同樣表達了這種欽佩,批評自己一直耽于行動,怕得罪人!拔蚁氩耢o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為一個學了七年環(huán)保的人,(只知道)那個出門帶口罩的方法,人家的作為勇敢,就是一陣號角,號召你要醒過來!
許許多多的普通人被感動了,許多人表示準備行動。柴靜給出的個人行動方案主要就是舉報,以及少開一點車。所以相關部門要準備好了,可能會像微博隨手拍解救流浪兒童那陣子一樣,短期內會收到好多投訴電話。
更全面更專業(yè)的贊揚當然也已經提前準備好。視頻甫一發(fā)布,騰訊大家、南都評論、人民網等就幾乎同時推出了評論、訪談、回顧文章。
南都記者汪濤,一直專注大氣和環(huán)境健康領域報道。他回顧了視頻發(fā)布前夕的心情:
在環(huán)保部的一次會議上我遇到柴靜,互留了聯(lián)系方式后,她時常和我探討一些大氣污染的問題,要一些專家的聯(lián)系方式。我沒有對別人說起柴靜在關注霧霾的話題,后來聽說她當了媽媽后,對于環(huán)境和食品安全問題越發(fā)關注。我很欣慰。只是覺得她太認真了,大氣污染的各個領域都要涉及,做了一年,竟也沒看到報道。直到1月,我被邀請去給他的演講提意見是,我才明白柴靜為何要花一年時間,為何要采訪那么多人!薄霸诓耢o的片子中,最觸動我的場景便是她的小女兒,扎著倆小辮,伏在窗前,看著霧霾籠罩的世界!
人民網專訪柴靜,談及母親的身份,記者坦言“覺得特別親切”,柴靜說正是對孩子健康的擔憂,成為她一年以來行動的“基本動機”,這樣的人之常情更讓記者對這一年以來的行動“不僅理解,而且能夠強烈地帶著情感感受到。”更在官微中呼吁:“穹頂之下別讓柴靜太孤單”。
原《焦點訪談》主編莊永志將柴靜的這次行動看作“互聯(lián)網時代的公民調查”,“目力所及,這是非機構、非記者所做的信源最權威、信息最立體、視野最開闊、手段最豐富、最有行動感的霧霾調查……她居于調查的動員,將引發(fā)新一輪的、更廣泛的從立法完善到公共政策調整再到公民個人作為的治霾行動。”“她以個人、市民而不是機構雇員的身份了解大氣污染的危害以及污染治理的立法、戰(zhàn)略規(guī)劃和能源政策的制訂與實施,可以從信息公開和民主決策的視角考察其間的得失、權衡國外同類決策的可否借鑒。網民不必居于渠道信任,而是出于對傳播者個人魅力的贊賞和對自身利益的關切、對社會議題的重視而上網觀看《穹頂之下》……《穹頂之下》,僅僅是網民參與的開始!
可想而知,微博上的大V們也紛紛送上支持。崔永元、五岳散人、姚晨、李佳佳、袁莉、羅昌平等等都表示了對柴靜的敬意和對污染的關注。
和菜頭則特別強調了柴靜的互聯(lián)網思維及其對環(huán)保產品的推動!拔一10年時間才終于意識到問題所在,終于采取了應對行動。那么對于海量的大眾來說,也許要花更長的時間,為此付出更大的代價。讓足夠多人正確認識到霧霾的危害,這已經很不容易了?墒牵瑑H僅是認知是不夠的,還需要讓人們行動起來。在這個意義上,柴靜的《穹頂之下》動員了社交媒體上的各種力量,讓數千萬乃至上億人認識到霧霾的危害,知道自己可以采取的應對措施,這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在許多人還在熱衷討論什么是“新媒體”、“互聯(lián)網思維”的時候,柴靜和她的團隊們已經悄然做出了他們的新媒體產品,而且免費發(fā)布到了全網。在我看來,這件事情甚至要比《穹頂之下》本身更重要。”和菜頭更大膽預測:波瀾壯闊的霧霾公關攻防戰(zhàn)這才揭開序幕而已。
著名財經人士江南就此奉勸筆者:少羅嗦,趕緊多買一點環(huán)保題材股票。
然而,柴靜隱退的一年,也正是微博退潮,各種專業(yè)意見媒體興起的時期。在專業(yè)人士和獨立思考者越來越多的時代,即便是柴靜,也不再像過去一樣收獲一邊倒的贊美。
贊美每每相似,批評和擔憂卻多種多樣。
紀錄片的制作和傳播方式最容易引起批評。關于嬰兒的橋段最先引起不滿。嬰兒的腫瘤病和霧霾到底有無關系,紀錄片是否煽情過度失去客觀態(tài)度?有圈內媒體人在微博上表示:柴美女是資深煙民,加上高齡產婦,這些對孩子的健康影響可能更大。呼吁柴靜戒煙的網民不在少數。但許多煙民表示:不戒煙也可以生好孩子,孩子有良性腫瘤是偶然事件,治好就行,健康就好,大家都別拿這說事。此外,柴靜開的車也被吐槽排量太大。
一位匿名網友表示:要把故事講成這樣,其實很簡單??拜羅永浩為師。這部片子,從第一眼我就覺得有濃重的羅氏脫口秀風格,果然,最后的特別鳴謝名單里面,頭一位就是羅永浩。
有關新聞傳播體制的更深層擔心來自兩位新聞學院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呂新雨教授與莊永志商?道:崔永元和柴靜都是自出百萬來做調查性報道,這一名人現象值得關注,在這個意義上所謂公民新聞其實是名人新聞。柴的報道在兩會前上線也是看點。這些報道具有所有名人效應的優(yōu)勢,以及問題。調查性新聞在體制內的沒落,社會對此種新聞的饑渴,也是此類新聞能夠有影響的社會基礎。這些都是值得分析的新現象。失去新聞生產體制對新聞客觀性的保證,以名人效應為公眾信?的基礎,這一轉變后面的隱患很值得探究,也為隱性資本操控留下空間,它可以構成新的壓力政治的模式。名人生產新聞的橫出與體制性新聞生產的危機在今天中國是一對互相關聯(lián)的問題。
有網友則稱這部紀錄片聲勢浩大地推出,是中國式游說集團甚至綠黨的誕生。但是有新華社的朋友不同意:這個是不了解敝國新聞體制,哪有啥壓力政治?人民網是誰辦的?這明顯是部門利益支持的動作,時機也拿捏得非常講政治,新部長履新、兩會前夕。
北大吳靖教授認為:從生產方式的角度,名人自費拍攝新聞調查是一種包裝成公共行為的商業(yè)行為,生產和流通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充滿了市場化的算計。這種算計在柴靜紀錄片的完成品從內容到形式每個細節(jié)中都可以找到。從莫須有的霧霾導致嬰兒腫瘤的敘事策略開始,到再次搬出幼兒和母愛來遮蔽數據漏洞和邏輯混亂的結尾。包裝、姿態(tài)、煽情、自我展演的商品邏輯幾乎全程覆蓋真實、理性、深入、質疑、論辨的公共對話邏輯。
媒體人西坡的觀點比較婉轉:因為有了當母親和照顧孩子的經歷,所以在面對霧霾時更不能忍,所以發(fā)起“一個人的戰(zhàn)斗”。公共言說目的就是調動公眾,拿個人經歷做引子,搞些小煽情(采訪小女孩有沒有看過藍天)、小金句(“有義務沒權力”)都是正常的手段,視頻整體還是克制的,主要以援引專家、機構的觀點和數據為說服力。對于一直關注霧霾新聞的人來說,《穹頂之下》沒有太多新料,但對普羅大眾來講,這是一次系統(tǒng)、靠譜的霧霾知識普及。
但片中的專家、機構觀點和數據是否有說服力,受到了更大的挑戰(zhàn):
從事財稅行業(yè)的不愿具名網友W告訴筆者:關鍵她的結論就是錯的。以天然氣和新能源取代燃煤燃油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秀良心有用嗎?一是中國的能源結構決定的(煤儲量巨大),二是因為燃煤燃油只要適當集中處理,應用合適的技術,污染并不嚴重,這也是我為什么認為北京的所謂霧霾十年二十年之內不難解決的原因。憎惡大工業(yè)是中國環(huán)保主義的最大誤區(qū),事實上以大工業(yè)取代小工業(yè)才是實現環(huán)境友好的唯一途徑。中石油中石化加起來大約占全國成品油市場的70%,剩下是各種地方煉油和民營煉油企業(yè)。中石化與地方煉油企業(yè)、民營煉油企比,那個污染大,哪個品質好?開車遇到兩個加油站,一個是中石油加油站一個是雜牌加油站,放心去哪個?
資深環(huán)境報道記者李靖云表示:我國的油氣儲量和可開采儲量是兩回事,大量的點狀分布,開采非常困難,成本很高。過去搞過石油大進軍,到處搞油田,結果是什么可以去查紀錄。至少前些年川渝中小型油氣井出的那一系列悲慘事故足夠觸目驚心了。如果遍地開花式開發(fā),污染會呈什么樣水平?
一位不具名網友說:錯誤太多,說幾條一眼掃到的:1、引用陳竺的數據未必就權威,上海的闞海東和環(huán)科院王金南應該有相關數據,你們誰拿到了;2、在吸煙率這么高的現實中,肺癌數據沒啥意義,充其量也就是有一定的相關性,而且,拜托你們分清楚發(fā)病率和死亡率;
如何解決霧霾?指望開發(fā)天然氣和減少汽車可行嗎?《大目標》作者任沖昊表示,“還是修核電站靠譜,北京都有核電站,我們大熱河省先來倆!
重陽金融研究院賈晉京研究員的看法獨樹一幟:如果是要藍天的話,柴靜還沒有涉及霧霾的核心問題。霧霾的最重要的成分其實是水蒸氣。是水蒸氣導致幾百種各類成分結合成氣溶膠,成為觀感很差的霧霾。要減少霧霾,關鍵是減少水蒸氣。要減少水蒸氣,只有減少水的使用以及人口量。要是為了健康,那確實要按柴靜說的減少汽車尾氣、工業(yè)污染排放。但是這里有個問題:這不會減少霧霾。再概括一下:減少水蒸氣會帶來藍天,美國之所以有藍天就是這個原因。但這并沒有減輕環(huán)境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只是水溶膠少了罷了。減少工業(yè)排放,會有利于健康,但不會減少霧霾,不會帶來藍天。
看完這些批評,筆者覺得真是強中自有強中手,感覺《穹頂之下》也確實只是一部個人的紀錄片,雖然盡力做到數據翔實,但還是有諸多不嚴謹。但是這樣的紀錄片畢竟給很多人帶來希望和熱情。西坡就表示:同樣作為媒體人,我很敬佩柴靜,同時感到一絲慚愧。暗下決心向柴靜學習多做扎實工作。
引起中產階級欽佩的柴靜式行動,也引起了另一個層面的警惕。
比如吳靖教授表示:
要呼吁公民責任,卻只挑相對而言最容易最高姿態(tài)的打電話報警投訴排放超標,輕輕說句少開點兒車,對于最實際但也是最困難最不討好的公共政策選擇卻不置一辭,這些選擇包括:提高入城費,提高限行天數甚至單雙號限行,控制大排量汽車,繼續(xù)嚴格的搖號限號政策等。這些都會引起相當多城市中產的埋怨?磥韺F霾的恨還是沒有超過對成為中產階級知性女神的愛。而當談到能源結構的調整與轉型,就完全不顧中國的歷史、地理和實際狀況,忙不迭在完全沒有數據沒有論據的情況下把所有罪過都扣到所謂的國家能源壟斷頭上,為能源的私有化搖旗吶喊,為資本瓜分能源市場鼓噪,至于私人資本的進入如何就能迅速轉變中國的能源結構,如何可能不計成本在中國各地探查天然氣并在全國建設穩(wěn)定安全的輸氣網絡,柴靜抒情之余估計沒有氣力去論述、論證和論辨了。
中戲教師“樹上的男爵”也批評了柴靜紀錄片的中產階級保守心理:
說到空氣污染,北京人動不動就罵河北,說河北的鋼鐵廠水泥廠是北京霧霾的罪魁禍首。春節(jié)期間包括北京人民在內的大都市中產階級開車自駕到大理,把小小大理堵了個水泄不通,春節(jié)期間PM2.5指數飆升。如果關閉了河北的鋼鐵廠水泥廠,河北人民就會下崗失業(yè),而北京人少開點車,頂多就是生活不太方便而已。我想說的是:治理空氣污染,那些充分享受著現代生活便利的大都市中產階級理應承擔更大的責任。一邊控訴著空氣污染,說不許燒煤不許搞水泥廠鋼鐵廠,但卻絲毫不提自己高能耗的生活方式,那是自私自利的表現,只想著別人為自己犧牲而自己壓根沒打算負責任。環(huán)境污染毫無疑問應該治理,但治理方式不應該是去砸那些正在發(fā)展道路上苦苦經營的欠達地區(qū)人民的飯碗,相反,應該充分反思并有效約束中產階級們美其名曰“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西坡也擔心環(huán)保的代價由誰承擔:
霧霾并不是這兩年的新生事物,只是這兩年才引起注意罷了。而最關注霧霾的,顯然并不是農民、富士康員工乃至環(huán)衛(wèi)工大爺,而是城市中產、文藝青年、富豪老板(鋼廠老板等除外)。后者是這個時代民間最有話語權的,他們脫離溫飽階段,不管有沒有戶口都已將雙腳邁進了城市大門,但他們也只是為自己代言。制造霧霾的“落后產能”及附著其上的人群,在輿論場并沒有屬于自己的話筒。不說話不代表他們不存在。但沒有話語權就意味著他們有可能以“為時代讓步”的名義被犧牲掉。
無論如何,柴靜喚起了新一輪關注環(huán)保的熱情。值得進一步討論的是如何正確關注環(huán)境問題。
長期關注環(huán)境問題的記者李靖云告訴筆者:
這是個政策問題,我最擔心就是政治化,那是立場問題。既然在中國就得面對中國的環(huán)境治理。我不關心紀錄片是否有利于建立民主自由或者有利于黨國改善治理。中國目前社會抗議增長最快的就是環(huán)境問題,據中國環(huán)境科學會的數據,從1996年開始年增長29%。所以那句“喚醒民眾”實際多余。第一,準確的數據。柴靜的紀錄片最大的意義估計是介紹了馬軍老師長期的環(huán)境第三方監(jiān)控數據,沒有數據一切都是空談。第二,能源政策和格局明晰化,中國的能源過去現在未來都必須靠煤,公眾必須要了解這一基本事實,問題可以簡化為如何對燃煤做環(huán)境處理。第三,減少污染源所必需的代價,這點必須講清楚。限制大城市人口,發(fā)展中小城鎮(zhèn)必然增加碳排放和污染。反對垃圾集中處理,反對核電,反PX實際在鼓勵污染。數據指示基本狀態(tài),確定你需要付出的代價。不要總是反問過去,歷史也不是階段性和重復性的,而是現實性的。其實看看我們現在做的能源環(huán)境報道比如南方能源觀察和財經無所不能,就知道柴靜基本才入行。
南京大學周雷博士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他認為應當怎樣研究污染問題:
柴靜是很良善的記者,但是她用調查數據、歸因和解析來重新闡述常識,并將其系統(tǒng)化,造成一種相信和感同身受效果。所以她的調查和崔永元自費調查,因為受制于知識觀和認知模式,都無法進行真正認知意義的突破和突圍。雖然,崔永元更是一個有人格魅力的人。提到煤的污染,她說到洗煤,卻沒有深究洗煤水的可能后果;提到能耗和油耗,她分析行業(yè)內幕和總量,卻沒有分析這些能耗的生成細節(jié),哪些人主導了哪些消費并實現了何種污染擴散?中國的污染與世界經濟的關聯(lián)?中國現有污染機制的原因,它是學來的?還是內生的?在沒有弄清楚問題是什么?為什么會出現這個問題之前,她在海外的調查幾乎全是盲人摸象式數據。她提到倫敦的幾百萬污染行業(yè)工人轉型,倫敦現有的環(huán)保模式,但卻沒有意識到整個西方,甚至整個人類都在外包和異化自己的認知。當那些污染行業(yè)從自身國家逐步淘汰,大氣開始朗清,似乎就覺得問題解決了。柴靜采訪了一些老北京,說到兒時的記憶,似乎存在一個曾經有效和環(huán)保的北京style。這種邏輯和認知模式錯得非常離譜。研究污染,從來應該多線并進,但不是用小分隊調查的方式,而是能尋找到癥候的發(fā)生機制。
然而,對于批評的反批評也已經出現。
李華芳在微博發(fā)表文章認為:批評柴靜的學者那是因為“軸”和“酸”,學界游戲規(guī)則是占據知識山頭,媒體游戲規(guī)則是靠故事煽動情感。你搞學術影響力人家搞媒體影響力彼此彼此啊。但重要的是,搞政治運動的人要學習柴靜的動員能力,不然怎么煽動革命?至于普通人那就是搭便車的,“革命”不需要你們。
環(huán)球時報肯定會認為李華芳這是一廂情愿把柴靜當作“革命”工具。雖然今天沒有發(fā)表文章,但環(huán)球時報官方微博連續(xù)發(fā)聲:“請那些不認同柴靜的人,先好好看完那個紀錄片。里面的干貨很多,而且都來自于環(huán)保部門的專家和官員,給人感覺跟像是中國環(huán)保部門的一次集體控訴。那些糾結于柴靜本人的人,你們應該看得更廣一些,更高一些!薄捌鋵嵢绻蠹铱戳诉@個片子,就會發(fā)現這個片子的主角并不是柴靜,而是那些在我國各地,感到各種無力感的環(huán)保局的干部們。柴靜只是一個記錄者,她記錄下的是環(huán)保立法和執(zhí)法的種種無奈。如果看這個片子的最后,是去對柴靜品頭論足,那么你恐怕并沒有看懂這個片子到底在說什么!
崔永元顯然比環(huán)球時報悲觀,他對澎湃新聞表示:《穹頂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啟蒙,但對于國家霧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計。你可以推斷一下,假如柴靜拍了一個深入淺出的紀錄片,讓所有人都明白了霧霾的原因是什么,從而導致霧霾被徹底治理,那你說我們要那些部門干嘛用?
要看得更廣一些,更高一些。對柴靜紀錄片比較持中的看法來自春秋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復旦大學陳平教授:這樣的紀錄片推動形成公民環(huán)保意識可幫助環(huán)保執(zhí)法。應當鼓勵。但同時要讓大家理解:環(huán)保水平只能逐步改善,否則導致去工業(yè)化,造成嚴重就業(yè)危機和社會問題。
最后,筆者看到有朋友說:“霧霾越來越嚴重/人均預期壽命越來越長,這個邏輯也是白金/藍黑啊!边@個點評給人的撫慰程度真是比的上柴靜紀錄片給人的震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