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起點和終點》讀后感
人,生于塵土,歸于塵土。不管是多么轟轟烈烈的人生,都離不開生與死的糾纏。
本書作者是我國有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精通并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他著作的這一書中, 其主要是從佛學方面來論述人的生與死。佛學提倡無常。石階上的事是沒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遠都在貪求永恒,都想永遠保持存在。問題是,那是永遠都不可能的,但人們都選擇去相信一些不存在的事。所以,佛說,積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墮落,會合終須別離,有命咸歸于死,那是必然的道理,也是大原則。
“積聚皆消散”,一個人窮苦出身,拼命賺錢發(fā)財,不管賺了多少財富,終究會散掉;“崇高必墮落”是指地位高了,一定會下來,上臺一定會下臺;“和會終須別”,大家在一起,總有一天會散的;“有命咸歸死”,有這個生命,最后還是死亡。
但讓我覺得奇怪的是,南懷瑾先生是先談“死”再談“生的,這本身就從順序上顛覆了我們對“生死”的觀點。不是先有“生”才有“死”嗎?為什么南懷瑾先生要先談“死”再言“生”?直至閱讀完整本書,我才明白南懷瑾先生如此安排的良苦用心。生命的開始是源于我們一直恐懼的“死亡”的。從“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們的生命就一直在走向終結(jié)。(m.mrnum.Com)并且,在大多數(shù)人的眼中,死亡也就意味著終結(jié)。我覺得,南懷瑾大師的意思是,“死”并不一定意味著終結(jié),“生”是源于“死”的。
人生起點與終點,是人生旅途的兩個端點,每個人的起點是不同的,有的人從小出生在名門望族,有的人卻從小就受盡貧苦。盡管如此,所謂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人生的意義更在于自身奮斗的過程,一種經(jīng)歷,就算結(jié)果很苦澀,很無奈,只要能在彌留之際能夠問心無愧,覺得生活充實,也是豐富的人生閱歷,成功的典范。我們有太多的“得不到”,所以“ 生 ” 是 苦 的 。若 要 為“ 生 ”不 苦 ,我 們必 須 知 道我們所得到的終將失去,只有學會“放下”,放下那些會蒙蔽我們智慧的“浮云”,以慈悲的心懷面對世界,才能讓自己的心從浮躁走向平靜,在平靜中體悟生命的脈動。如果我們終能連“生死”也可以放下,那么還有什么東西是我們“放不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