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新八德教育心得體會2016最新范文1
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稱之為“八德”,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
孝:是孝順。孝順父母,這是為人子女的本份,孝順是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往大了說,可以是對國家盡忠,這也是大“孝”。
悌:是悌敬。是兄弟姊妹之間的,就是兄弟友愛,相互幫助。擴而充之,對待朋友也要有兄弟姊妹之情,這樣人和人之間才能消除矛盾,相互謙讓。
忠:是盡忠。盡忠國家,這是作國民的責任,就是要忠于祖國和人民。“忠”也是要忠于組織和自己的工作職責。
信:是信用。信用朋友,對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信用。將來到社會服務時,“言必忠信,行必篤敬”,說出的話,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騙他人。
禮:是禮節(jié)。見到人要有禮貌,我們應該遵守各種規(guī)定,遵紀守法(也包括禮貌)。學生見到師長要敬禮,見到父母要敬禮,見到客人要敬禮。不但表面上要敬禮,心里上更要恭敬,這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的體現。
義:是義氣。是說人們應該有正義感,要有見義勇為的精神,無論誰有困難,要盡力去幫助,解決問題。對朋友要有道義,大公無私助人為樂,絕無企圖之心。
廉:是廉潔。有廉潔的人,無論見到什么,不起貪求之心,沒有想占便宜的心,而養(yǎng)成大公無私的精神。
恥:是羞恥。凡是不合道理的事,違背良心的事情,絕對不做。人若無恥,等于禽獸一樣!皭u”也是自尊自重。
“八德”是中華文化的DNA,滲透到中華民族每一個子孫的骨髓里。
學習新八德教育心得體會2016最新范文2
自漢武帝時代起,將儒家學說正式確立為教育政策。其修身教學內容是首重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這一政策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紀上半葉。
宋朝朱熹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奔次鍌惔蟮溃@就是儒家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它告訴我們思維的方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待人接物的原則: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教育的最根本乃是培養(yǎng)德行,具體來講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即“八德”。簡釋如下:
一、孝:孝是孝養(yǎng)父母,順其心意!缎⒔洝吩疲骸吧眢w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是從父母那里獲得生命,我們應該知恩感恩。一個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百善孝為先”。
我們中國老祖宗留下的文字都是智慧的符號。
“孝”為會意字。一個“老”字,加一個兒子的“子”,合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體叫“孝”。所以,上一代和下一代密不可分。我們看這個字就好像一個兒子背負著一個老子。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即代代相傳。上一代總是想著如何培育下一代,才能對他的父母、他的祖先有所交代;同時為社會培養(yǎng)出一個好孩子,也是對社會有所交代。而孩子理應將奉養(yǎng)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著父母、孝順父母,不僅養(yǎng)父母之身,還要養(yǎng)父母之心、養(yǎng)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這樣才能真正讓父母身心愉快,生活更加美滿幸福。
圣人的教學,是以孝道為根本,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我們不管是對自已的父母,還是對一切大眾,我們都應當真誠的關懷和愛護幫助,這才是真正的孝道。
二、悌:悌是兄友弟恭。悌為會意字,一個“心”字,加一個弟弟的“弟”,心在弟旁,心中有弟,表示哥哥對弟弟妹妹的關心,就是兄弟間彼此誠心友愛。而弟又有“次第”的意思,即弟弟對哥哥要恭敬順從。哥哥對弟弟要愛護,并用正知正見來領引他。兄弟之間如能各盡其道,自然和睦友愛。
兄弟之間如手足,要相互關心友愛,彼此息息相通,兄弟之間有直接的血緣關系,如同樹木一樣,同根連枝。
在家中要敬愛兄長,在學校、社會要奉事師長,禮敬大眾。家中兄友弟恭,則父母歡喜。團體相處,禮敬和順,則社會和諧。尊師重道,則學問德行成就。如此上下和睦,祥和之氣彌漫于宇宙之間,這才是真正的自然之道啊!
三、忠:忠是負責盡職。忠為會意字,一個“中”字, 加一個“心”字,一心中正名為忠,心存偏邪則不忠。一念不生名為忠,心存二念則不忠,故知真誠恭敬至極,即是“忠”之深義。不忠之人必不誠,表露于外則言行輕薄,多失厚重。
四、信:信為會意字,一個“人”字, 加一個“言”字,人言,就是人說的話,也就是說凡是人說出的話都要守信。
民無信不立,人若無信,則于社會無立足之地。與人交往,言必合宜,絕不食言,言既出,事必行。北宋大儒司馬光稱:“事無不可對人言”。世出世法德行學問之成就,應從不妄語開始。誠實守信,眾德之基。
五、禮:禮是人與人往來的法則。曲禮曰:“毋不敬!睆娬{為人應能承受委屈,處處尊重他人。傳統(tǒng)小學教育即是教導待人接物的規(guī)矩。行禮應有節(jié)度,過與不及皆不合禮。社會有禮,則秩序井然!抖Y記》云:“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奔礉嵣碜詯,知節(jié)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亂,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義:義是求盡義務,不講權利。言行思慮合情、合理、合法之謂義。真正認識自己所處身分、地位,負責盡職,各守本分。
在社會活動中言行舉止合乎正義和公益,無不公正合宜,不起盜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無愧。凡見他人所需,無條件盡心竭力提供協(xié)助,亦是克盡為人之義務。遵禮守義,則無處不受歡迎。
七、廉:廉是廉潔自律,絕不貪污受賄。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廉潔有守之人,生活再苦,也不愿意問人要一分錢。如此為官,無欲則剛,為國為民處事才能公正嚴明。南宋名將岳飛云: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則天下太平。中國歷朝選拔官員,均以“孝廉”為準則。
八、恥:恥為恥辱,知恥辱、知錯誤,則能發(fā)奮精進。
孔子曰:“知恥近乎勇。”常懷慚愧,知錯能改,自能勇猛精進克服一切煩惱習氣,成就大業(yè)。不知恥,不改過之人,則肆無忌憚,任意而為,是無善根之人,誰都救不了他。
一個民族的強盛,往往崛起于這個民族自知所遭受的恥辱,繼而才能勃發(fā)圖強之力。歷史上越王句踐,“臥薪嘗膽”,最終滅了吳國,洗刷了會稽山降吳的恥辱就是最好的證明。
以上八德,究其根本均不離五倫中“父子有親”之“親愛”,而予以發(fā)揚光大。若將此八德落實于現代施政理念,“孝悌忠信”即民族主義精神的基礎,“禮義廉恥”為民權主義精神的體現。
我們每一個人如能將“八德”真正落實到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必定能帶來家庭幸福、學業(yè)有成、工作順利,進而推動社會安定祥和,人人和睦共處,國富民安,和諧發(fā)展,世界和平。
學習新八德教育心得體會2016最新范文3
八德,中國封建社會表彰的八種德行,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是宋代對中華道德的新建構,是對中華道德的新發(fā)展,它一直影響到明清,以致影響到朝鮮、韓國等東亞各國。
孫中山、蔡元培等提出了"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新"八德",這是"中體西用"、中西道德精華相融合的杰作。2001年公民道德規(guī)范"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這"20個字"公民道德規(guī)范的面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道德建設的新發(fā)展,也是對中華美德的新承接。
十年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和國家教育科學規(guī)劃,連續(xù)開展重點研究課題"大中小學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實驗研究",鎖定的八個核心德目是:忠、孝、誠、信、禮、義、廉、恥,意在承接中華傳統(tǒng)美德,并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體現民族生命力的全新價值。
依據每個德目的不同功能,這八德又大致可分為四個層面:
"義"與"忠"。"義"——人間正道的向導,是道德靈魂,是道德精神境界和價值導向; "忠"——盡己報國的責任,是道德核心,是道德自覺意識和價值目標;
"誠"與"信"。"誠"——求真務實的品質,是道德品質,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經濟價值; "信"——立身興業(yè)的基點,是道德品質,是道德人格要求和經濟價值;
“禮"與"廉"。"禮"——人際文明的規(guī)范,是道德品質,是道德外在表現和文明價值; "廉"——清白正氣的根基,是道德良心,是道德外在表現和政治價值;
"孝"與"恥"。"孝"——生生不息的愛心,是道德情感,是道德情感基礎和價值動源; "恥"——人之為人的底線,是道德心理,是道德心理基礎和價值選擇。
這"八德",從社會、經濟、政治等等領域,涵含蓋了個人與家庭、社會的道德關系。一個中國人,如果能夠在不同程度上具備了這八種品德,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不僅不會落后于時代,而且會成為新世紀的強者。整個國家,建立這種道德規(guī)范體系,就可以逐步建成新世紀的"禮儀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