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民樂文化的熱心主要事跡材料

思而思學網(wǎng)

潭頭中心小學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活動開始了,在一間教室里,一位頭發(fā)花白,精神矍鑠的老人,一會兒輔導(dǎo)學生彈月琴,一會兒走到另一角落給學生講解拉二胡的基本功,看到有幾位學生姿勢不對,便趕緊走過去手把手地糾正,忙得不亦樂乎。這位老人就是“少年宮民樂班”的志愿者輔導(dǎo)員——劉宜光師傅。

組建“民樂隊”活躍鄉(xiāng)村文化

劉宜光今年62歲,13歲在這里讀小學時,有個鄭老師對民樂十分精通,課余時間經(jīng)常在學校小花圃里拉琴吹笛,劉宜光放學路經(jīng)那里都看得癡迷,甚至忘了回家。鄭老師見景,便教他練琴,這樣到了小學畢業(yè),劉宜光學會了拉二胡、彈月琴、吹笛子幾種樂器。隨后,他不管在上山下鄉(xiāng)勞動之余,還是參加基層工作,唯一愛好的就是民樂彈奏。每遇到重大節(jié)日,鎮(zhèn)、村組織文化活動,他都積極參與,成為文藝活動的骨干。2000年,為了讓更多人加入到民樂隊伍中來,他與一些民樂愛好者一起,成立“民樂隊”,成員中共有中老年人20多人,潭頭鎮(zhèn)文化站騰出一間房屋,作為他們的活動場所。晚上,他們經(jīng)常聚在一起,由劉宜光指導(dǎo)練曲,演奏水平大為提高。歷年來,市委宣傳部、潭頭鎮(zhèn)組織文化踩街、民俗節(jié)等活動,這支“民樂隊”都特別引人注目,大大活躍鄉(xiāng)村文化。在今年第六屆民俗文化節(jié)上,“民樂隊”的精湛演奏,博得觀眾的高度好評,F(xiàn)今在鄭茂國先生關(guān)心下又正在彩排“文脈潭頭風光好”。

執(zhí)教“少年宮民樂班”傳承下一代

隨著“民樂隊”聲名遠揚,參與活動的群眾多了起來,但全部是上年紀的老人,沒有一個年輕人。這樣下去,民樂豈不是后繼無人?突然,劉宜光心中升起一種想法,組織一個“少年民樂班”,讓寶貴的民樂文化傳承下去。

2011年9月,潭頭中心學校校長登門拜訪劉宜光來了。原來,學校根據(jù)市委文明委的要求,創(chuàng)建鄉(xiāng)村學校少年宮活動,旨在為學生,特別為留守兒童和外來務(wù)工子女提供更豐富的課外活動。知道劉宜光師傅民樂造詣深,請他來當“少年民樂班”的輔導(dǎo)員。校長的話正中下懷,劉宜光喜出望外,立即答應(yīng)下來,并表示不收一分錢,培育一代民樂新苗。

正當劉宜光慶幸自己的愿望實現(xiàn)了,可老伴的心卻涼了半截。原來,劉宜光還擔任某劇團的琴師,每個月5000元,如辭職不干,僅余下他千把元的退休金,家庭生活怎么辦?老伴到底是個明理人,只說了一句話:生活緊一點過沒事,你就去當孩子王吧。

“少年民樂班”學員有20名,其中學二胡12名、月琴8名,同時教好這兩種樂器,加上學生基礎(chǔ)差,其難度可想而知。按照學校安排,每周一、二下午、周六上午為上課訓練時間,而劉宜光卻在上課前天就來“民樂班”教室,檢查樂器,發(fā)現(xiàn)斷弦的給更換,并重新和聲,涂上松香,所有準備妥當,就要半天時間,下午學生來就可以進行練習。通過一個學期多的學習,他們已初步掌握了彈奏手法技巧,并能單獨演奏簡單的曲目,如《北京有個金太陽》、《上學歌》等。三年級學生劉鑫宇進步最快,她的二胡能拉8首歌曲。

學生們通過拉琴,對學習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了。到了雙休日,他們結(jié)伴到劉宜光家里,請教師傅。這樣,劉宜光的老伴可忙了,專門整好一間,擺上椅子,劉宜光滿臉堆笑,耐心地示范講解。有的學生家長,也跟著來,看到小孩會彈樂器,也高興地直夸:“劉師傅是個熱心人,太謝謝你了!”

當劉宜光被評為長樂市學雷鋒優(yōu)秀志愿者時,他笑著說:“讓民樂文化在青少年身上傳承發(fā)揚,是我最大的心愿,作為一名志愿者,我會繼續(xù)做下去!”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