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有了抱怨是好還是壞?

思而思學網(wǎng)

羊城晚報:公務員有了抱怨大體上是民眾的福音

近日《上海觀察》連續(xù)刊發(fā)了《公務員:這一年少掉的福利》、《公務員隊伍開始動蕩了嗎?》等系列文章,反映當今部分公務員的生態(tài)和心態(tài)。一位曾在上海市級機關(guān)工作的80后公務員,看完報道后給編輯部發(fā)去一篇文章,談他辭職的心路歷程。

這位公務員稱,他的一些同學和朋友,不乏投行高管、大型企業(yè)的法務主管、外資所知名律師、投資公司的資深研究員……有的已擁有600萬以上級別的房子,有的股票賬戶里至少有7位數(shù)字;他們的很多子女讀的是私立學校,還準備要二孩……而自己在機關(guān)里,收入7年沒漲,職級7年沒變,能力是“聽話加寫報告”,社會關(guān)系是“領(lǐng)導加同事”。在人生已步入而立之年的那一刻,深深感覺到自己是失敗者。

從這名公務員的描述看,他目前的幸福指數(shù)很低。人的幸福指數(shù)高低,取決于比較的參照系:如果向上比,那就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永遠都要處于下風,將永遠不幸福。如果是向下比,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比參照者更好,幸福指數(shù)就會徒然飆升。

這位公務員只看到高管、主管和別人的豪宅、股票賬戶等等,卻沒有發(fā)現(xiàn)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非公務員的同學朋友還在為基本的房子票子憂愁,還在為“脫光”努力,還在為子女上學東奔西走,還在為看病治病左支右絀……這就是所謂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顯然,公務員未必位于中國社會的金字塔尖,但也絕不是社會低層群體,起碼在“貧下中農(nóng)”之上。

一些公務員有諸如此類的抱怨,說明在他們的潛意識里,公務員應該是高人一等的,應該是先天下之樂而樂的。有了這樣的期許,自然就有更高的待遇標桿,就有“比上不足”的失落。

趨利避害、攀高避低是人的本能。作為社會個體,追求更高的待遇更好的生活是無可厚非的。但在理論上,只要你選擇了當公務員,實際上就選擇了服務于民的道路,就不能期待處處事事高于大眾的富貴生活。

現(xiàn)在一些公務員開始抱怨待遇的“不公”,一方面確實說明一些有才能的公務員得不到應有的賞識和待遇,反映了我們的干部體制并非憑借德、才、能上位的;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一些人一開始就把公務員視為升官發(fā)財?shù)目焖偻ǖ,以致在這個通道上稍有不順,就產(chǎn)生抱怨情緒。

這樣的抱怨出現(xiàn)在對官員的約束越來越嚴苛的當下,更證明了過去對公職人員約束太少,使他們滋生了驕嬌二氣,因而無法適應目前只是稍稍收緊的束縛。

前不久就有一篇報道說,如今的禁令越來越細,公務員越來越不好當了,一些人開始另謀高就了。有這種不適應感的公務員可能只看到在發(fā)達國家,官員的薪酬也許比我們的官員高;但他們沒看到,那些國家的官員所受到的監(jiān)督和制約遠比我們嚴格。他們一言不慎一行不正,就可能受到媒體和民眾的窮追猛打,甚至因此下臺。在監(jiān)督無處不在的體制下,那才叫“官不聊生”!

公務員過去享受太多的“幸福時光”,現(xiàn)在開始有了約束感和不適感,并出現(xiàn)了抱怨或離職,這無疑是體制歸復本位,是民眾的福音。當然,對公務員工作質(zhì)量和用人標準的抱怨,那又另當別論了。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