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廣西衛(wèi)視全集觀后感和心得體會5篇

思而思學網

第一書記的心得體會【1】

懷著對沈浩同志精神的崇敬,我們觀看了電影《第一書記》。在這部影片中導演沒有把沈浩塑造成高大全的英模形象,而是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會在每個人身邊出現的普通人,他遇到困難時也會有激烈的思想斗爭、面對家人和工作的矛盾時也會焦慮,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形象豐滿的沈浩。片中著重挖掘了沈浩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重現了他最感人的生活細節(jié),沈浩訪貧問苦、招商引資、建紀念館、修自來水、新村規(guī)劃、經濟種植、土地流轉、遷墳建廠等事跡讓在場的我們無不為之動容,當看到小崗村村民為了挽留沈浩三次集體摁下紅手印的情節(jié)時,我已開始悄悄抹淚。影片的最后,年僅45歲的“第一書記”沈浩因積勞成疾突發(fā)心臟病,倒在工作崗位上,小崗村人傷心欲絕,第四次摁下紅手印把沈浩的骨灰留在了小崗村。

沈浩生于1964年5月,安徽蕭縣人,198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工作,先后擔任安徽省財政廳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副調研員。在鳳陽縣小崗村選派任職期間,任小溪河鎮(zhèn)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村委會主任等職務。

2009年11月19日,中共安徽省委作出追授沈浩同志“優(yōu)秀共產黨員、模范基層干部”稱號的決定。

安徽省財政廳干部沈浩被選派到小崗村擔任黨組織書記后,始終懷著一種重任在肩的使命感,始終保持一種昂揚向上的精氣神,把基層作為鍛煉的平臺、奉獻的舞臺,踏踏實實為群眾辦實事、謀利益,被小崗村群眾視作“頂梁柱”。

沈浩同志在小崗村任職6年來,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yè)為重,干事創(chuàng)業(yè),勤奮務實,勇于創(chuàng)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fā)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圣職責,樹立了基層黨員干部的良好形象,贏得了各級黨組織的充分肯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高度評價。沈浩同志生前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忠實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是新時期黨的基層干部的楷模,是共產黨員的優(yōu)秀代表。

他帶領群眾轉變觀念,推動土地流轉,調整產業(yè)結構,發(fā)展現代農業(yè)、旅游業(yè);他組織村里修路通水,修建學校、醫(yī)院和敬老院,改善群眾居住條件,讓112戶群眾住進規(guī)劃齊整的樓房新居……正是深入到群眾之中,感知群眾疾苦,傾聽群眾之聲,切實解民之憂,沈浩才贏得了群眾的信賴,譜寫出精彩的人生。向沈浩同志學習,就是要學習他這種扎根基層、無私奉獻的精神。

*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組部部長李源潮在安徽小崗村調研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時指出,沈浩同志是新時期共產黨員的優(yōu)秀代表,是農村基層干部的杰出楷模,是機關干部下基層為群眾服務的先進榜樣,是學習實踐活動中涌現出的生動典型。廣大黨員干部要學習他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努力做一個讓人民群眾感到離不開的好干部。

我們要響應李源潮同志的號召,把開展向沈浩同志學習活動作為重要內容,把他的先進事跡作為黨員干部學習的生動教材,學習他自覺踐行科學發(fā)展觀的政治品質,學習他心系群眾、服務人民的公仆情懷,學習他銳意改革、勇于開拓的創(chuàng)新精神,學習他扎根基層、勤奮敬業(yè)的務實作風,學習他舍己為公、無私奉獻的崇高境界,學習他嚴于律己、清正廉潔的高尚品德。

通過學習沈浩同志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我們應進一步弘揚沈浩同志一心為民、服務群眾的宗旨意識,解放思想、不斷創(chuàng)新的改革精神,艱苦奮斗、扎根基層的實干作風,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高尚品德,要把學習沈浩精神與正在開展的創(chuàng)先爭優(yōu)活動有機結合,立足本崗,做好本職工作,積極參加崗位練兵、技術比武活動,強化基本功,為患者提供高質量醫(yī)療護理服務;學沈浩,學先進,學身邊榜樣,做人民滿意的好醫(yī)生、好護士。

第一書記的心得體會【2】

七月一日,北京下起了小雨。

在去參加電影《第一書記》首映式暨圖書《沈浩日記》首發(fā)式的路上,我給自己準備了一包紙巾。根據八個月前在小崗村采訪的經驗,這是有必要的。當時的情景,是媒體同行們集體潸然淚下,不能自已。

早就聽說這部電影從主演到配角都是由知名演員來承擔,首映式也果然星光熠熠。

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墻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被明星吸引的注意力跑了回來,觀影的人們安靜了。

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jié),也是熟悉的故事。

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對于在采訪過程中聽人描述、查看資料而想象的場景,電影的畫面、聲音等等帶來的,是更直觀具象的沖擊力。比如,影片所呈現的沒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崗村,與我所見到現在的小崗村的巨大反差,更讓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義,他所付出心血的意義。

電影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突然發(fā)現,120分鐘的時間里,事先準備的紙巾并沒有派上用場。有落淚卻沒有失聲痛哭,某些細節(jié)的處理甚至是幽默的,引發(fā)觀者的會心一笑?傮w來說,這個電影并不是一顆“催淚彈”。

電影制片人張旸的觀點印證了我的這一感受。他說,這個電影從一開始創(chuàng)作,就沒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記錄一個真實的人生。沈浩是一名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他想做實事,并不在乎人們是否知道。他是典范,但不應該被神化。沈浩在小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獲的喜悅。把這些真實地通過電影呈現出來,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觀眾能夠接受的真實的人。因此,電影沒有走苦情的路線,而是一種平實的紀錄風格。

一位觀眾說,她之前只是在網上看到沈浩的事跡,而電影讓她十分感動。

一位從北京市昌平區(qū)趕來觀看電影的女大學生村官對我說,可能是同在基層的關系,她對沈浩經歷的感觸就更深,因為了解農村基層工作的不易。“他很值得敬佩!睂τ谏蚝朴掠诟淖冃彺迕婷驳木,大學生村官印象深刻。

這或許就是真實的力量。真實引起了共鳴,引發(fā)了思考;叵肫鹪诎不詹稍L結束準備返程的那一天,我們一群媒體同仁抓緊最后的時間,聚在一起交流對沈浩的理解和看法。沒有人要求我們這樣做,只是在知道許許多多關于他的真實后,心底里受到了觸動。這種觸動,已在采訪者的生命中打下烙印。相信,會帶給更多人一些精神上的力量。

第一書記的心得體會【3】

“第一書記”響亮的名字“第一書記”,一個響亮的名字。我懷著一顆期待的心,走進這個曾經熟悉卻又另人感動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也許是我一直在農村,一直在鄉(xiāng)鎮(zhèn),那泥濘的路,那黃色的菊花,那純樸的臉,那熱情的期待,那真誠的心,那倔強的沖動,那憤怒的對抗,那一根根家族系脈,那一條條只有用心才能開啟的民心綠色通道,沈浩真實面對了。真誠讓我一直在流著淚,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

一聲大爺、一聲奶奶,一句我記住了;一只能產奶的小羔羊,一個說不清楚話的多孩殘疾家庭,一個隆重的葬禮;一臺鏟車,一條通村路,一條開放路,一個新的紀念館,一個高科技企業(yè);一次次的奔走祈求,一次次的真情表白,一次次的力量相擁;一眼一眼的深情,一個一個發(fā)自心底的愛的信息,一雙一雙牽手的默契;一次特殊的年夜飯,一次一次的紅手印;那是什么樣的人才能贏來的大愛,是什么樣的人才能凝聚的力量,是什么樣的人才能源于人民無限需求的動力;是沈浩,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是60年代的大學生,是一名普通的國家公務人員,是響應組織部門號召的一名機關干部。也許是自己和沈浩具有相同的工作背景,相同的心里感受,總之,一切都是那么的期待與親切。

我從第一書記里看到了一個好人的影子,一真正基層干部的影子。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zhàn)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干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zhí)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

第一書記的心得體會【4】

很早就聽說過了沈浩同志的事跡,所以當我聽說電影《第一書記》上映時,早早地就趕到影院觀后這部觸動每一個心靈的片子。

《第一書記》的原型就是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沈浩同志,2004年2月,沈浩同志積極響應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干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zhèn)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任職近6年來,沈浩始終以黨和人民的事業(yè)為重,干事創(chuàng)業(yè),勤奮務實,勇于創(chuàng)新,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踐行科學發(fā)展觀,忠實履行共產黨員的神圣職責,直到2009年11月6日去世,沈浩同志在廣大干部群眾心中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

雖然很多人已經看過很多沈浩同志的事跡,但是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的古城墻在一個長長的寫意鏡頭中出現時,那所有觀影的人們都安靜了。沈浩故居、房東家的廚房、小崗村的牌坊、大包干紀念館、紅手印這些符號,很快勾引了回憶。而修路、建房、遷墳等等情節(jié),也是熟悉的故事。

與以往的宣傳資料不同的是,電影真實客觀的記錄了沈浩在小崗村的工作與生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基層工作者的形象。從電影的序幕一拉開,我已覺不出自己是在電影院看電影,就好似走進鳳陽小崗,和沈浩的心一同起伏,和小崗村干部百姓的喜怒衰樂一同起伏。這是一好電影,一個由好演員、好導演、好團隊用心演出的好電影。我為沈浩自豪,為正在奮戰(zhàn)在農村基層的人們自豪;為自己曾是一名基層干部而自豪,也為沒能用更執(zhí)著的行動留在需要的農村而深思。

第一書記的心得體會【5】

準備要寫這篇觀后感的時候,腦海里不自覺的蹦出了這樣的話:“一個純粹的人”。“一個純粹的人”是毛澤東對白求恩的評語。1939年12月21日,在國際主義戰(zhàn)士白求恩大夫在中國不幸以身殉職之后,毛澤東寫下了文章《紀念白求恩》。在這篇文章里,毛主席寫到:“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就像70年前的白求恩一樣,二十一世紀的共產黨員沈浩就是一個純粹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捍衛(wèi)了信仰。

看完電影《第一書記》一個最突出的感受就是我們文藝創(chuàng)作理念的進步,這部電影在創(chuàng)作上一改主旋律電影大而全的模式,不再空洞說教,而是用很細膩的手法,用很生動的細節(jié)塑造人物,以情感人,以事服人,使觀者產生強大共鳴。這樣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也讓我們能夠更好的走進沈浩,去做一次心靈的凈化之旅,去自省我們是不是已經離一個純粹的人的要求越走越遠了。

沈浩是一個普通人,但并不平凡,他不甘心碌碌無為,渴望輝煌、追求成功。他出生于農村,對大地和農民有著很深的感情,實實在在地改變了小崗村,使小崗村擺脫了困境,從溫飽走向了富裕。

三按紅手印留住了沈浩,這是農民最質樸的表達,也是對沈浩的最好肯定。物質的東西早晚都是要消失的,而精神的追求卻是永恒的。

當然,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不能完全的抵制享受物質,但是我想說的是在你享受物質帶來的愉悅的同時,還應該理智而清醒的認識到,需要超脫物質的享受,而追求心靈的凈化……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