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題。(19分)子思①論 蘇軾
昔者夫子②之文章,非有意于為文,是以未嘗立論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歸于至當(dāng),斯以為圣人而已矣。
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議.此其不爭為區(qū)區(qū)之論,以開是非之端,是以獨得不廢,以與天下后世為仁義禮樂之主。夫子既沒,諸子之欲為書以傳于后世者,其意皆存乎為文,汲汲乎惟恐其汩沒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論。論立而爭起。自孟子之后,至于荀卿、揚雄,皆務(wù)為相攻之說,其余不足數(shù)者紛紜于天下。
嗟夫,夫子之道,不幸而有老聃、莊周、楊朱、墨翟、田駢、慎到、申不害、韓非之徒,各持其私說以攻乎其外,天下方將惑之,而未知其所適從。奈何其弟子門人,又內(nèi)自相攻而不決。千載之后,學(xué)者愈眾,而夫子之道益晦而不明者,由此之故歟?
昔三子之爭,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是以荀子曰:“人之性惡!倍鴵P子又曰:“人之性,善惡混!泵献蛹纫褤(jù)其善,是故荀子不得不出于惡。人之性有善惡而已,二子既已據(jù)之,是以揚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惡混也。為論不求其精,而務(wù)以為異于人,則紛紛之說,未可以知其所止。
且夫夫子未嘗言性也,蓋亦嘗言之矣,而未有必然之論也。孟子之所謂性善者,皆出于其師子思之書。子思之書,皆圣人之微言篤論。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為言之名,舉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論,昭昭乎自以為的于天下,使天下之過者,莫不欲援弓而射之。故夫二子之為異論者,皆孟子之過也。
若夫子思之論則不然,曰:“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婦之所能行而極乎圣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婦之所能行是以天下無不可學(xué)而極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學(xué)者不知其所窮。夫如是,則惻隱足以為仁,而仁不止于惻隱;羞惡足以為義,而義不止于羞惡。此不亦孟子之所以為性善之論歟!子思論圣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論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此無以異者。而子思取必于圣人之道,孟子取必于天下之人。故夫后世之異議皆出于孟子。而子思之論,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然后知子思之善為論也。
【注】①子思:名孔伋,字子思,孔子嫡孫,受教于孔子的學(xué)生岑參。②夫子:即孔子。
1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皆務(wù)為相攻之說 務(wù):致力。
B.各持其私說以攻乎其外 私:個人的。
C.皆圣人之微言篤論 微:輕微。
D.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 同:認(rèn)同。
1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
B.諸子之欲為書以傳于后世者謹(jǐn)庫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義
C.昭昭乎自以為的于天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D.故夫二子之為異論者,皆孟子之過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18.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子思的思想起源于孔子,所以文章從孔子寫起,評述孔子不刻意樹立刻薄的觀點,所說的都恰到好處,不會引起爭論。
B.孔子去世后,諸子百家都想著書立說而流傳后世,于是爭論就產(chǎn)生了,作者將這種局面的產(chǎn)生歸因于“三子之爭”。
C.子思認(rèn)為圣人的學(xué)說即使愚鈍的男女都是可以理解并且能夠踐行的,而深奧的地方,圣人也未能完全領(lǐng)會,也不能完全做到。
D.作者將子思、孟子兩人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進行比較,最后得出子思比孟子更善于立論的結(jié)論,思路清晰,論述嚴(yán)密。
19.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jǐn)嗑。?分)
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婦之所能行而極乎圣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婦之所能行是以天下無不可學(xué)而極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學(xué)者不知其所窮
2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
⑴汲汲乎惟恐其淚沒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論。(3分)
(2)夫如是,則惻隱足以為仁,而仁不止于惻隱;羞惡足以為義,而義不止于羞惡。(4分)
答案:
16.C17.D18.B
19.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婦之所能行/而極乎圣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婦之所能行/是以天下無不可學(xué)/而極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學(xué)者不知其所窮
20.①心情迫切,唯恐自己被湮沒而不被后人了解,因此都喜歡樹立觀點。
②這就像惻隱之心是仁愛的表現(xiàn),但仁愛不僅僅是惻隱之心;懂得廉恥是道義的表現(xiàn),但道義并不停留在懂得廉恥上。(7分。第一句3分,第二句4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文言文譯文】
從前夫子的文章,不是刻意要著書立說,因此不曾想樹立觀點。他所說的,都恰到好處,這樣,他才成為圣人。
夫子的學(xué)說,可以照著去做,卻不能完全懂得;可以述說,卻無法與之論辯。這是因為他不想樹立那種淺薄的觀點,引起是是非非的爭論,他的學(xué)說也因此才不被廢棄,給天下后世制定了仁義禮樂的規(guī)范。夫子去世后,諸子百家都想著書立說而流傳于后世,他們的心思全用在了文章形式上,唯恐自身被湮沒而不為后人了解,因此都喜歡樹立觀點。觀點確立了,爭論就產(chǎn)生了。從孟子之后,到荀卿、楊雄,都致力于相互攻訐,其他不值一提的人還有很多,這些人相互駁難,爭論不休。
唉,夫子的學(xué)說,不幸有老聃、莊周、楊朱、墨翟、田駢、慎到、申不害、韓非這些人,各持一家之說,從外面攻擊,天下人正陷入困惑無所適從的時候,無奈他的弟子們又在內(nèi)部相互攻擊不休。千年之后,學(xué)習(xí)的人越多,夫子的學(xué)說變得越發(fā)晦澀不明,恐怕就是這個原因吧?
從前的三子之爭,是由孟子引起的。孟子說:“人性善。”因此荀子說:“人性惡。”而楊子又說:“人的本性,善惡兼具!泵献蛹热徽f人性是善的了,所以荀子就不得不說人性是惡的。人的本性非善即惡,孟荀二人已持有這兩種觀點,楊子就不得不說人性是善惡兼具的。立論不求精辟深刻,卻只求標(biāo)新立異,那么爭論不休的局面,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停止。
況且夫子未曾提起過人性,也許提起過,卻沒有明確的結(jié)論。孟子提出的人性善的觀點,其實都出自他的老師子思的著作。子思的著作,記載的都是圣人簡要深刻的言論,孟子得到它卻不善于運用它,能談?wù)摾蠋煹膶W(xué)說,卻不知道為什么用這種形式來闡述。天下如此之大,非得說所有人的本性都一定是善的,明明白白地把自己變成靶子,讓天下從此經(jīng)過的人,都想拿起弓箭射擊他。所以,荀子和楊子提出標(biāo)新立異的言論,其實都是孟子的過錯。
至于子思的言論卻不是這樣。他說:“圣人的學(xué)說,愚鈍的男女也可以了解,等到深奧的地方,即使圣人也有不能完全領(lǐng)會之處;淺陋無知的男女也能踐行,可那最高的境界,圣人也有做不到的!笔ト说膶W(xué)說,從普通人都能踐行開始,而它的極致之處,圣人也有不能領(lǐng)會的。從普通人能踐行開始,所以天下沒有不能學(xué)習(xí)的。極致之處圣人也不能完全領(lǐng)會,因此學(xué)習(xí)的人便沒有窮盡它的時候。這就像惻隱之心是仁愛的表現(xiàn),但仁愛不僅僅是惻隱之心。懂得廉恥是道義的表現(xiàn),可道義并不停留在懂得廉恥上。這不就是孟子所說的人性善嗎!但子思說的是圣人之道天下人都能踐行,孟子說的是天下人都能踐行圣人之道。這似乎沒什么兩樣。但子思說的是圣人之道,而孟子論的是天下之人。由此看來,后世那些人提出奇談怪論,都是因為孟子。子思的學(xué)說,世人都認(rèn)同而沒有誰非議它。這樣,然后知道子思才真正善于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