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初,接力出版社新春答謝會,作家彭懿放了一段小視頻。
畫面上,蒙古北部山巒迤邐,秋日余暉灑滿林地,一家查坦人與馴鹿朝夕相處,此情此景似乎只存在于仙境。而視頻的背后,一個神秘的馴鹿部落、一段延續(xù)了3000多年的歷史,讓觀者格外唏噓于這個行將消失的童話。
“知道他們,了解他們就足夠了”
彭懿告訴記者,查坦人在蒙語就是“馴鹿的人”的意思。他決定拍攝這個最后的游牧民族的故事,始于一張照片。
2017年1月,在一個攝影網(wǎng)站上,彭懿偶然看到伊朗裔美國攝影師哈米德?薩達(dá)爾的圖片集《泰加林》,他頓時就被迷住了。畫面上,一個穿著蒙古袍的小女孩睡在鹿身旁,碩大的白色馴鹿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簡直就是童話般的存在。
馴鹿人的故事讓彭懿興奮不已,他決定去了解這個民族,讓更多孩子知道他們的故事。2017年9月,他雇了5位馬夫14匹馬,前往蒙古北部的查干諾爾。路上,他們遇到了不少困難,如走下超過45度的危險斜坡,僅彭懿自己就從馬上摔下過3次,翻譯阿諾也因馴鹿陷入沼澤而摔得五分鐘之后才緩過來。
因為馴鹿以針葉林里一種叫作石蕊的植物為食,深秋之后,查坦人必須不斷往北部遷徙,能不能碰到馴鹿人完全靠運(yùn)氣。幸運(yùn)的是,他們一行找到了傳說中的馴鹿部落,得到允許后,拍攝了小托可尋一家的日常生活。
跟小托可尋一家的5天4夜,彭懿發(fā)現(xiàn)他們像生活在童話里一般,天性樂觀,淳樸善良,堅忍不拔,知道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如查坦人靠馴鹿為生,但不殺馴鹿,將之作為家人,每一頭馴鹿都跟北歐的不一樣,都有名字,系著彩帶。小托可尋到了5歲后,要去騎馬2天的地方讀書,他的兩個姐姐就在那里讀書,每年回來兩次。托可尋的爸爸媽媽不像一些人想象的沒有文化,其實都是讀書人。
彭懿也知道了馴鹿人的最終命運(yùn):馴鹿人靠打獵物獲得肉類為生,但現(xiàn)在他們很難再打到野獸,加上馴鹿種群在退化,他們勢必要告別傳統(tǒng)的馴鹿游牧生活。蒙古國雖然給這些馴鹿人每人每月500元的補(bǔ)貼,但這遠(yuǎn)遠(yuǎn)不夠。這也是原來有上萬人、13個部落的查坦人退化到寥寥可數(shù)幾個馴鹿部落的原因。
對于最后的馴鹿部落終將消失的結(jié)局,彭懿表示,的確感到傷感,“但我創(chuàng)作《馴鹿人的孩子》目的類似于一種文化志,不是呼吁保護(hù)查坦人,捐款改變不了命運(yùn),就像收音機(jī)、報紙、電視隨著時代發(fā)現(xiàn)必然被淘汰一樣。我希望更多的孩子知道這樣一個有著3000多年歷史、100多年家族傳承的古老部落,能記得世界上有100多個大人和小孩,和一群充滿靈性的馴鹿生活在一起,就足夠了”。
攝影圖畫書是一種形式上的探索
和托可尋一家一起生活的幾天里,彭懿拍了七八千張照片,一個場景有近百張,放在一個文件夾里。選書的時候,這些圖片在腦海中翻飛,像旋轉(zhuǎn)木馬一樣。想好故事線,有時走得通,有時走不通。想通了,就開始排列組合,再一幅幅修圖!盎氐缴虾:螅颐刻烀Φ酵砩11點,夜里三點睡不著,就爬起來繼續(xù)工作”。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最終《馴鹿人的孩子》大致完成。
“攝影圖畫不同于真正的圖畫書,就這么多素材,沒辦法補(bǔ)拍,也無法預(yù)設(shè)!闭劶皵z影圖畫書的特別之處,彭懿直言攝影圖畫書不好修改,只能通過現(xiàn)有的素材來講故事,有時會遇到想表現(xiàn)某個場景時卻沒有圖片的情況。而且,還有有個難點,即跨頁的畫面要保持一致,如前頁是夕陽光,后面也要用夕陽光,但拍攝時是用三種五臺相機(jī),對色彩的反應(yīng)不一樣,因此對圖片的選擇和畫面的一致性要求帶來挑戰(zhàn)。
相對而言,《巴夭人》制作比較快,幾乎不到一周的時間,但《馴鹿人的孩子》比較慢,“創(chuàng)作時沒想過取悅孩子,只想表達(dá)一個完整的故事,讓讀者全方位了解查坦人的生活”。而且,不僅是講這個故事,他也想讓更多孩子們知道真正的游牧民如何從遠(yuǎn)古走到今天,想告訴孩子更多關(guān)于歷史、文化等層面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