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第二課時教案設計【一篇】

思而思學網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學生能抓重點詞句、發(fā)揮想象,揣摩人物內心世界,深入體會文章內容。

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展開想象、對比句子、情感渲染等方式理解課文內容,并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樹立為國家繁榮民族振興而刻苦學習的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閱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難點:了解當時社會背景,深入體會少年周恩來立志的原因。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整體感知

1、激情導入

2、齊讀課題

3、通讀全文,思考:周恩來為什么立下這樣的誓言?

4、總結板書:中華不振

二、精讀課文

(一)小組合作學習自學課文

1.默讀課文,思考你從哪里感受到中華不振的?

2.把相關語句畫出來

3.在學習小組里面交流

(二)研讀課文

1.探究學習1-8段(學生找到哪里,老師相機處理)

A、品讀詞句,初步感受中華不振。

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么,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

通過哭訴著、得意揚揚的對比描寫體會中華不振。

從洋人欺侮中國人后趾高氣揚的神情中感受到了中華不振。

從當時婦女的穿著“衣衫襤褸”體會中國當時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難,體會中華不振。

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他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通過“不但不…反而…”這組詞語體會中國巡警仗勢欺人、欺壓百姓,對中國人的生命漠不關心,感受中華不振。

體會這是在中國的地盤上,國人當時根本得不到最起碼的公道,沒有地方說理、沒有地方申訴,感受中華不振。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從“緊握著”這個詞語體會國人敢怒不敢言。只能把憤怒壓抑在心中,想象他們當時是什么心情呢?

從“只能”、“誰又敢怎么樣呢?”看出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人都沒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體會國人的無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華不振。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么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都不敢怎么樣,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

通過對比句子體會反問句的語氣更為強烈,進一步體會國人的無奈和懦弱進一步感受中華不振。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借。嘿!這一帶

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數(shù)是黃頭發(fā)、

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警。

這段話主要讓孩子體會“闖進”,在中國人自己的地盤還要闖進來,說明這也是中華不振,這段話略處理。

(老師相機處理回勾1?6段)

導語:其實當周恩來剛到這里的時候伯父就告訴他沒處說理去呀,同學們現(xiàn)在你們能體會到伯父當時的心情了嗎?進入角色體會著讀讀當時他們的對話,想一想應該怎么來讀。

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呀!”

“為什么?”周恩來不解地問。

伯父對他說:“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么呢?”周恩來打破沙鍋問到底。

“為什么?中華不振。 辈竾@了口氣,沒有再說什么。

抓住“打破沙鍋問到底”體會周恩來對此事的關注,讀出語氣來就可以。

B、整合前面,進一步感受中華不振

正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真正體會到了中華不振的含義。

C、通過資料補充升華學生情感,深入感受中華不振。

2、導讀9?15段,感受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A.思考問題:從租界地回來以后周恩來他在想些什么呢?

B.導讀課文9?15段,思考:你從這個呼聲聽出了什么?(周恩來的遠大理想)

C.重點體會:

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又堅定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三、課外拓展

1、教師小結。

2、作業(yè)布置:

課下讀關于周恩來的故事。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想想為什么而讀書?

板書設計: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中華不振啊!

編輯短評:本課重點突出“中華不振”的體會,逐層深入,由詞句──內容整合──資料補充,為體會周恩來的“為中華崛起而讀書”作了很好的鋪墊。

熱門推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