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最新池州學院招生網和湖南招生考試院公布的錄取數據,湖南高考的考生需要成績在450分左右,位次排名需要在124299名左右,才可以考上池州學院,不過每年池州學院在湖南招生人數不同、試卷難度也不同,所以錄取的分數也不會相同。
一、湖南高考多少分可以上池州學院
1、湖南高考2022年考生上池州學院的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48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37001名;
2、湖南高考2021年考生上池州學院的歷史(歷史+不限)最低分需要512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7010名;
3、湖南高考2022年考生上池州學院的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450分,錄取最低位次為124299名;
4、湖南高考2021年考生上池州學院的物理(物理+不限)最低分需要48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92096名;
5、湖南高考2020年考生上池州學院的理科最低分需要489分,錄取最低位次為89123名;
6、湖南高考2020年考生上池州學院的文科最低分需要534分,錄取最低位次為27768名;
二、池州學院在湖南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池州學院在湖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2 | 湖南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482 | 37001 | 省政府 |
2022 | 湖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50 | 124299 | 省政府 |
2、2021年池州學院在湖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1 | 湖南 | 歷史 | 歷史+不限 | 本科 | 512 | 27010 | 省政府 |
2021 | 湖南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489 | 92096 | 省政府 |
3、2020年池州學院在湖南的最低錄取分數線和最低位次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類型 | 選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錄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屬于 |
---|---|---|---|---|---|---|---|
2020 | 湖南 | 理科 | - | 本二 | 489 | 89123 | 省政府 |
2020 | 湖南 | 文科 | - | 本二 | 534 | 27768 | 省政府 |
高考志愿是高考前填還是高考后
高考志愿是高考高考后填。
高考成績公布之后大家需要關注的就是,自己的高考成績在自己所在省份的排名,然后確定自己想要上的專業(yè),根據專業(yè)排名選擇一所自己成績符合的大學,高校的招生簡章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通過高校的招生簡章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學校的辦學環(huán)境,學費、招生計劃等相關內容。
高考志愿都是考后知分填報,即在高考成績及分數線公布后填報志愿?忌驹,指考生所選報的院校和專業(yè),是考生的志向、愿望、愛好、個性和能力等因素的綜合反映。
據了解,部分重點高校擔心,如果填報志愿時間改在考試成績出來以后,再統(tǒng)一填報志愿,有可能導致高分考生被外地名校尤其是清華北大等!耙痪W打盡”,而一般院校也希望能錄到一部分高分考生。但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考生和家長則表示,考試成績出來后,再填報志愿,能讓考生進入最符合自己理想的高校。
高考志愿怎樣進行投檔
(一)按每批招生計劃數(含公費生招生數和擇校生招生數)的一定比例,劃定該批的投檔最低控制分數線;
(二)在每批投檔最低控制分數線上,根據學校的招生計劃數,按考生志愿的先后次序,按學業(yè)考試七科總分從高分到低分進行投檔。投檔時,分別按公費計劃數對應公費志愿、擇校計劃數對應擇校志愿,先投第一志愿,若不滿員,再投第二志愿,……依次類推;
(三)每批設“高分優(yōu)先投檔線”,對高分考生按其志愿優(yōu)先投檔;
(四)對于在兩個不同批次安排了招生計劃的學校,若在前一批投檔最低控制分數上未完成該批招生計劃,其剩余計劃數并入該校后一批次計劃完成。若招生學校在后一批次的投檔最低控制分數線上未能完成招生計劃,由市招考辦調整該校的投檔控制分數線直至完成其招生計劃。
(五)面向全市招生的學校是按各區(qū)的批次最低控制分數線上投檔。
(六)招生學校如無特殊理由,對所有投檔的考生均必須被錄取,不得退檔。
三、池州學院學校介紹
池州學院坐落在“千載詩人地”的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安徽省池州市,是省屬綜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始建于1977年,初為安徽勞動大學池州地區(qū)?瓢,1980年定名為池州師范?茖W校,1999年原池州工業(yè)學校并入,2002年原安徽省經貿學校并入,2007年升格為池州學院,,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 學,F占地1959畝,校舍面積36.77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3453.87萬元,紙質圖書137.19萬冊,電子圖書80.45萬冊,中外文紙質期刊近2000種。建有安徽省高校唯一的開路電視臺。專任教師698人,其中正高職稱66人、副高職稱163人,博士、碩士學位611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人,省級教學名師12人,省級教壇新秀18人。全日制在校生15815人。 學,F有13個教學科研單位。其中,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學院被教育部確定為“數據中國百校工程”首批項目建設院校。學校堅持“以生為本,以用為先”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堅持“能力導向、素養(yǎng)為基、專長分流、合作培養(yǎng)”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以“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大學”為發(fā)展方向,堅持走內涵發(fā)展道路,F有本科專業(yè)57個,近年來招生專業(yè)穩(wěn)定在45個左右,初步形成契合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要求的專業(yè)群落,建成了一批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專業(yè)。其中,國家級特色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yè))3個,省級特色專業(y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yè))14個。與安徽工業(yè)大學聯合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17名教師成為該校兼職碩士生導師。2019年我校成為安徽省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立項建設單位。 學校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秉承“以孔子為師,以行知為友”的校訓精神,大力推進實踐教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三位一體”融入人才培養(yǎng)過程。建有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個,省級示范實驗實訓中心4個、省級校企合作實踐教育基地10個、省級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新實驗區(qū)1個、省級卓越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6個、省級應用型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中心1個。近三年,獲批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410項,其中,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145項。學校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yǎng),近三年,學生在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設計大賽、全國“挑戰(zhàn)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等國家級、省級學科競賽中獲獎2028項。學生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201篇。成功孵化8家初創(chuàng)企業(yè),其中6家目前年營業(yè)額超過千萬元,畢業(yè)生就業(yè)率在安徽省就業(yè)工作動態(tài)監(jiān)測系統(tǒng)中位居全省前列。 學校堅持“以特色科研打造科研特色”,F有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池州學院皖南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省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校企共建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市級工程研究中心1個。建有博士后流動站點1個。近三年,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據安徽省社科規(guī)劃辦統(tǒng)計,2015-2017年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數省內同類院校排名第一。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25項,獲市廳級以上科研獎勵29項,2019年,獲得安徽省社會科學成果(著作類)一等獎1項,在同類院校中處于領先。公開發(fā)表學術論文865篇,其中被SCI、EI收錄68篇,CSSCI、CSCD收錄96篇;出版著作(教材)38部;獲批國家專利56項。 學校堅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fā)展”。與池州市委聯合制定《池州市與池州學院聯席會議制度》,開創(chuàng)了省屬高校與屬地政府聯合議事機制的先河。作為池州市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學校扮演著“地方智庫”的作用,成為校地合作“六個人”,即:攜手池州的共建人,生態(tài)池州的規(guī)劃人,旅游池州的設計人,文化池州的發(fā)掘人,經濟池州的助力人,服務池州的行動人。組建“鄉(xiāng)村振興學院”,著力打造集鄉(xiāng)村振興理論研究、實踐指導及人才培養(yǎng)三位一體的綜合性繼續(xù)教育新平臺。成立“半導體學院”,著力打造安徽省半導體產業(yè)一流人才培養(yǎng)基地,努力成為助推地方經濟高質量發(fā)展的“新引擎”。 學校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依托地方家風文化資源建成池州學院家風文化館,推進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融合化、個性化、本土化,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校園落地生根,家風文化館成為我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點基地。規(guī)劃建設千米“校友大道”,宣傳校友事跡、匯聚榜樣力量。持續(xù)不斷地以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浸潤、滋養(yǎng)校園文化,積極打造弘揚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家園,涌現出王玉、吳凱龍等先進道德模范。設置“教學節(jié)”,推行青年教師入職宣誓、拜師和“最美教師”評選等活動,在校內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先后與韓國、加拿大、馬來西亞和臺灣地區(qū)10余所高校建立交流合作關系,其中,與臺灣實踐大學、龍華科技大學等高校簽署合作辦學框架協議;與加拿大里賈納大學簽訂校際合作辦學協議。積極與“一帶一路”國家高校建立合作與交流,申報“一帶一路”“雙百”計劃項目,與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簽訂交流合作協議。組織4名學生赴毛里求斯、丹麥參加漢語國際志愿者項目。遴選推薦22名學生參加國(境)外交流學習,組織社團學生赴韓國參加國際禪茶大會。先后選派55人教師赴加拿大、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進修、訪學。 (備注:以上數據截至2019年10月21日)